高溫炎熱 心血管病患者應平和“養心”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9-08-22 16:45
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張馨心)溫差較大,會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造成哪些影響?在生活中心血管病患者應如何“養心護心”?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首席專家、心血管科主任劉紅旭做客新華網“健康大講堂”時表示,在高溫天氣下,心血管病患者在衣、食、住、行及心態方面都應把握平衡,將平和貫穿“養心護心”全過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首席專家、心血管科主任劉紅旭
劉紅旭說,無論是高溫還是低溫,特別是高溫和低溫之間溫差較大的時候,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在高溫天氣下,人要給自己散熱,其基礎代謝和心率就要加快,心率加快后心臟跳動的次數增多,心肌耗氧量也會增大。如果給心臟供血的血管有問題的話,就不能更多地給心臟提供血液,便會發生心肌缺血。在寒冷的環境下,血管收縮會產生痙攣,造成血管的狹窄,并且痙攣容易發生在血管原本就有斑塊、有毛病的地方。有斑塊會造成血管一定程度的狹窄,再痙攣就更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環境和溫度的平和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別是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中老年人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保護。在進出室內、室外時,尤其是高溫天氣下,一定要注意避免大溫差的刺激,簡單地說就是空調溫度不要太低,從而保證環境的平和,這樣我們的適應度會更好。
在運動方面,劉紅旭建議中老年人要合理運動,多做有氧運動。在北方早晚溫差比較大,針對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患者,我們更推薦他們在晚上做運動。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人在戶外時,務必要備用一些救急的藥。比如心血管病、冠心病的病人一定要備有硝酸甘油,高溫天氣還可以備一些中藥,比如復方丹參滴丸等。
在飲食上,對于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老人,特別是已經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患者而言,劉紅旭建議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好的膳食平衡和營養搭配。飲食上不能吃得太咸,中醫古典經文里有一句話叫“咸者脈弦也”,鹽可以造成人體血壓升高。同時,也不能吃得太甜。太甜的飲食會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得較高。其次,不能吃太油膩的東西。高脂肪、高熱量的東西在人們體內不能被代謝掉,它可能會作為脂質沉積在體內。如果停留在血液中就會血脂升高,沉積在皮下就是肥胖,沉積到肝臟就變成脂肪肝,如果透過內皮沉積到血管壁里就會變成動脈粥樣硬化,便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對于這一類人群而言,飲食一定要注意,以平和、清淡、少油為主。尤其高溫天多吃綠葉蔬菜、瓜類食物。同時,在保證衛生、干凈的情況下盡量多吃涼拌的菜,減少高溫烹飪帶來的高熱量攝入。
劉紅旭說,平和是貫穿養心護心的全過程。特別是在高溫天氣,當心態不平和的時候,容易煩燥,這會使人體的交感神經興奮,其代謝會更高,心率就會更快,這時候更容易誘發心肌缺血,誘發心臟病的突發、惡性事件。
此外,身體“出入”也需要平和,人們吃進身體的東西要與代謝掉的東西保持平衡。例如喝水,中醫講“飲入于胃,再到脾”,所有水液在體內代謝的時候要通過血液循環代謝,而這些離不開心臟的推動功能。劉紅旭提醒,在高溫天氣,過多地飲水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尤其是已經患有心臟病的老年人,一定要量出為入。同時,水的溫度也應注意,千萬不要拿冰箱里特別涼的水,這種冷飲進入體內后會很快刺激血管收縮,如果心臟血管收縮就會造成心肌缺血。
在藥物方面,劉紅旭認為,如果有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首先要控制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這些疾病,良好地控制這些疾病就會很好地減少心血管病患病及惡性心血管病發作的風險。其次,一定要達到用藥的目的及控制的標準。例如患者為了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要控制高血壓,但是吃藥的時候不能只吃高血壓藥就行了,而是要服用高血壓藥物后要把血壓降下,達到降壓目標,否則就要調整藥物的劑量或種類。同時,也要講究吃藥的時間和方式,凌晨到上午的時間段是心血管疾病發病高峰期。“我們醒了第一件事一定要先吃藥,這樣才能防止在后面一系列活動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劉紅旭說。
(責任編輯: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