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辦案入手 促一方治理
來源:互聯網 時間:2023-07-02 17:51
原標題:從辦案入手 促一方治理
近日,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一片麥田邊,幾位農民正在田地里忙碌著。放眼望去,田埂上,新立的基本農田標識清晰醒目。然而,2022年這里還堆放著鋼管、腳手架。
這可喜的變化,來自當地檢察機關制發的一份檢察建議。而像這樣從辦案入手、促進一方治理的檢察建議,2022年以來,揚州市檢察機關已制發26份。
一份檢察建議推動一場專項整治
江都,自古水美地沃,是揚州市乃至周邊地區的重要農業生產區。2022年初,揚州市江都區檢察院接到舉報:顏某承租某鎮56.44畝的基本農田后,又轉租給他人,用于堆放鋼管、腳手架、砂石等,并建起臨時活動板房等生產設施。
收到線索后,江都區檢察院檢察官迅速趕赴現場,發現案發地塵土飛揚、一片荒蕪,附近村民對此叫苦不迭。檢察官對該鎮7.8萬畝耕地情況展開全面調查后,發現共有13處耕地被違法占用,面積達80.25畝,其中3處為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59.69畝。
為守住耕地紅線,2022年3月15日,該院向屬地鎮政府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其全面修復被占用耕地,完成當季復墾;增設耕地保護顯著標識,壓實責任主體;治理發包亂象,確保承包方將土地用于指定用途;啟動問責追責,強化警示威懾。
收到檢察建議后,屬地鎮政府迅速開展專項整治。一個多月后,80.25畝違法占用耕地上的生產設施全部被拆除,耕地有序復耕;4.59萬余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增設或更新保護標識;“用地要備案、發包要跟蹤、他用要制止”的要求已傳達至各村集體。江都區檢察院以辦理此案為契機,與當地自然資源部門共建“檢源行”協作平臺,形成耕地保護合力。于是,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治病重在治根,治罪更要治理。近年來,揚州市檢察機關針對辦案中發現的社會治理薄弱環節,與黨委政府同頻共振,以制發檢察建議等方式推進溯源治理,協調督促相關部門齊抓共管。
“案件化辦理”每一份檢察建議
若要檢察建議落地見效,前提是內容高質量、程序規范化,即問題指得精準,建議可行性強,制作和審批謹慎嚴格,才能讓被建議單位服氣和接受。
為此,揚州市檢察院在最高檢印發的《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基礎上,提出進一步要求——實行案件化辦理。具體而言,即由檢察長決定啟動調查核實程序、業務部門具體辦理并起草檢察建議、法律政策研究部門實質性審核、檢察長決定制發。其中,重要建議由檢委會討論決定、邀請專家咨詢論證。
2021年底,廣陵區檢察院辦理了多起小微企業隨意處置、排放危險廢物污染環境案。辦案檢察官發現,危險廢物產量小、產生點分散、收集運輸困難等是此類污染環境案件多發頻發的主要成因。為徹底解決問題,經報該院檢察長同意,承辦檢察官通過調閱案件卷宗、咨詢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及環保專家、走訪多名企業經營者,發現環保部門存在未能全部掌握此類排污企業的數量、危險廢物處理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未及時跟上、監管和服務措施不到位等情況。
對此,承辦檢察官起草了一份制發給廣陵區生態環境局的檢察建議,要求其了解企業危險廢物處理的具體困難,積極研究解決對策。經該院法律政策研究部門對建議的必要性、合法性、說理性進行審核后,該院檢察長決定當面將該檢察建議送達給區生態環境局。
收到檢察建議后,區生態環境局高度重視,決定實施“綠島”項目,對小微企業危險廢物進行集中收集、暫存、轉運、處置,并于2022年1月10日對檢察建議落實整改情況作出書面回復。在檢察機關的持續跟蹤督促下,“綠島”項目已于今年4月投入運營。
擴大“朋友圈”,畫好“同心圓”
科學高效的社會治理,需要社會成員協同發力,才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揚州市檢察機關注重建立和擴大“朋友圈”,廣泛爭取各方支持。
2021年,儀征市檢察院在走訪一位市人大代表時,獲悉該市重度殘疾人員在養老保障方面存在諸多困難,遂啟動殘疾人權益保護公益訴訟立案調查。該院邀請這位人大代表參與調查走訪,了解到這些重殘人員無固定收入,亟須將其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扶貧對象。該院向有關部門制發檢察建議,推動有關部門對轄區1802名重殘人員落實養老保險代繳政策,且該項支出自2022年起列入儀征市級年度財政預算,讓重殘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實現“老有所養”。
在揚州市檢察機關的“朋友圈”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是十分活躍的群體。他們的建議和提案,通過銜接轉化機制,以檢察建議的方式得到落實。而在這其中,揚州市檢察機關提出的涉案企業合規、涉養老問題、第四方支付平臺監管等三份檢察建議,又經全國人大代表提交全國兩會,在更高層面取得了實效。(梅靜 任曉 楊軍)
(責任編輯:小編)